——“战略招生”之组织安排
如同企业产品销售,对于大学而言,招生是重中之重,美国有近百家公司帮助各高校设计专业招生方案,哈佛大学本科每年招生成本约六千万美元。招生是高校的名校之本、生死之道,是校长工程。能否招到足够数量的学生,关乎学校的生存;而能否招到符合质量的学生,则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在近年来广泛倡导“战略招生设计”(Strategic Enrollment Planning)的理念,众多高校在实践中已将招生提高到全校整体战略的高度。战略招生设计包括“战略定位、组织设计、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结果评估”的整个过程,要求全校层面广泛和深入地参与。
在战略招生设计中,组织上的安排是招生效果的基本保证。
传统观念里,招生只是关系到“招生办”一个部门的事情。这样的认识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目前招生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挑战。那么,对于一个大学而言,要改善招生工作,如何在组织上作出更为合理的安排呢?
1. 全体总动员,招生大会战
在招生过程中,招生部门起到的作用是关键的,担任着选拨、宣传和沟通的三重职责。但招生工作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日益要求全校动员起来,各个部门协同参与,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招生效果。简单说,以下部门都可以参与招生工作:
[ 高教所 ] 从研究和分析的角度向招生工作提供智囊支持。比如研究地区适龄人口的变化趋势,提出重点生源地的调整建议;通过对录取后调查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评估不同招生手段的效率和效果等。
[ 教务处 ] 一方面可以协助招生办准备考生关心的教学相关信息,比如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水平等,以用于宣传;另一方面,还可以积极地动员组织优秀教师参与部分招生活动——比如同有意向的考生进行互动,介绍有新意的教学方式方法等;提供学业准备上的建议,展现教师队伍的素质和精神风貌。
[ 就业办 ] 应同招生办一起积极密切参与招生工作的全过程(在很多大学就业办同招生办合并设立为“招就办”)。提供各个专业的职业环境信息、职业发展路线图、毕业后从事的主要行业、主要企业类型、主要地区、收入情况、长远发展等信息供考生和家长决策;宣传“杰出毕业生”的成功故事,介绍前来招聘的优秀企业等,以吸引考生;参加现场招生活动,接听报考咨询电话,向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和专业选择的建议等。
[ 学生处(在校生管理) ] 不单可以提供学生活动的精彩图片、获奖情况等用于招生宣传,还可以鼓励和组织在校学生参与招生过程(在很多大学由“团委”负责学生活动)。在校生经过适当的培训,能够在招生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参与招生说明会的组织和协调;接待有意向的考生和家长;接听报考咨询电话热线;电话联系已经被录取的考生,鼓励报到;回到家乡配合高校的报考说明会,介绍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动员高中校友报考等。
[ 校友会 ] 动员组织校友助力招生过程。热心校友可以通过发表文章、微博或参与现场活动、在线答疑等多种方式,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在校的体验,母校对自己成功的帮助等,吸引考生关注和报考。
[ 财务处(奖、助学金发放部门) ] 可以向招生办提供学校的奖、助学金政策等信息,解释和说明发放的标准和条件等,帮助考生及家长打消在学费、生活费上的顾虑。
[ 后勤处 ] 向招生办提供学校各项设施的信息,如宿舍条件、食堂条件、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等。展示亮点、吸引考生。
[ 团委学生会 ] 介绍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和文体生活、得奖信息。
2. 校长挂帅,避免各自为战
各个部门在招生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否则即使各部门都愿意付出并共同努力,但是缺乏沟通、各自为战,不单无法达成良好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缺乏统一的管理就会出现如下的情形——
为了避免这个现象的出现,学校可以成立一个校长亲自领导的“招生委员会”来统筹管理,以达到以下效果——
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高校组织和成立“招生委员会”,应遵守以下原则——
Œ 校长应亲自挂帅,各主要相关部门负责人作为固定成员参与;
人数不宜过多,要考虑到开会和讨论的效率;根据议题的需要可临时邀请委员会以外的相关人员参会或列席;
Ž 委员会各个成员应有明确职责划分和任务安排,尽量避免产生“中间地带”和“多头管理”;
应确立委员会召集的原则,定期举行会议。会议目的主要是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检查进度和解决具体问题。每次会议应具有明确的议题,各成员会前做好充分准备,会上现场决策;
每次会议应有专人记录,每次会议前根据上次会议记录逐项检查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
‘ 如有必要,委员会还可下设讨论小组研究解决某个方面的具体问题,避免无关人员参会,提高效率。
结语:员工、学生、校友,人人都是招生大使!
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招生效果的基础和保证。但是,组织上的调整和安排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还要取决于所有参与人员的思想意识及重视程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收费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择校时格外慎重,除广泛收集信息外,参加招生咨询会、实地考察者也日益增多。意向中的高校给自己带来的印象如何,逐渐成为做出决定的重要考量。在这样的趋势下,不仅是负责招生的相关人员,考生和家长在不同场合接触到的每一位老师或学生的一个表情、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决定去留的关键。
前不久,读到一名民办院校学生的自述,说起当年他去报到的时候办公室里三位老师都起立欢迎,十分感动。虽然后来得知是有提成的因素在内,感动打了很大的折扣,但无论如何,这种重视学生的积极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作为曾经的留学生,回想整个录取过程中,美国高校的周到、无微不至、体贴关怀、彬彬有礼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假设在没有直接利益的驱动下,高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能做到如此珍视每一位潜在考生和家长:接听咨询电话及时热情,回答问题不厌其烦,对于在校园里问路的考生和家长耐心指点、亲自送到,对于前来报到的学生能起立欢迎并倒上一杯热水……那么招生效果将大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