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1-10-10 9:10:21
两年前,上海5000多名15岁的学生参加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下简称PISA)的测试,并取得了第一的成绩。近日,在北京大学附中的一场小规模交流会上,PISA的创始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回应记者的提问时说,这个第一并不表示上海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体系。
他肯定了上海教育的特色和优点,譬如那里的学生很能学习,“但在学习动力方面存在不足,他们在空闲时间里往往不愿意主动去学习。”
从16年前开始,施莱克尔每年都会来中国。他看到很多中国学生都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努力学习,但双眼所见没有影响他的判断。“如果没有高考的压力,他们还会愿意学吗?”他说,怎么能够从向学生施加压力变成让他们愿意去学,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很大的问题。他警告说,很多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15岁时还没有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他们以后就很难成功。
PISA开始于1997年,其评估每3年进行一次,主要从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3个领域评估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初中学生,在未来是否具备在国际社会的竞争能力,并以此观察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哪个国家拥有更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它考察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不是他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
“和其他考试不一样的是,PISA能客观反映出教育体系的水平,不能用应试教育来对付它。”施莱克尔举例说,1997年,德国的16个省第一次参加PISA测试,成绩很差。此后,其中的某个省为应对下一次的测试,鼓励学生做了很多PISA的题目。但它在9年后的测试中并没有取得进步。而另外15个省意识到测试成绩差是源于教育体系的问题,因此努力改进,在2006年的PISA测试中,成绩都有了提升。
他解释说,那种在学校背一些知识,进入社会后就能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经济越发展,背书的能力就越显得不管用。因此,好的教育体系一定会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施莱克尔赞扬了芬兰的教育体系:芬兰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更厉害的是,他们拥有学习的能力,对全球化的变化很敏感,懂得为何要学习,懂得要学什么东西。
他说,以前在中国做老师有社会地位,许多有才华的学生愿意从事这个职业,但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正面临如何把优秀青年吸引到教师队伍中去的问题。他建议中国可以向教育强国芬兰学习。芬兰的老师工资不是很高,但政府为老师创造很多学习机会,老师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施莱克尔提醒说,评价一个国家的教育状况,不能看它多有钱,而要看它的政府是否在努力弥补教育资源的差别。“钱不能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平均地分配钱,也不能保证教育质量的均衡。”他强调,唯一能解决教育失衡问题的办法,就是让好的老师去薄弱的学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