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3-09浏览次数:21727

 

附件一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201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一月
 
 
   
 
 
一、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
二、国家精品课程…………………………………………(17)
三、国家级教学团队………………………………………(54)
四、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5)
 
 
 
 
 
 
 
 
 
 
 
 
 
 
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要根据《关于启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64号)要求,按照2010年度的规划名额,认真做好2010年度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的推荐工作。已遴选为第一、二、三、四、五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专业点不再作为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重复支持。
二、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要将2010年度“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推荐情况以公文形式报我部高等教育司,同时将《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见附件1)一式三份、《高等学校“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推荐汇总表》(见附件2)报送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同时发送电子文档至 gjszhc@moe.edu.cn。 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教育部所属高校除外)需将推荐情况报主管部门备案。附件1、2均可登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中“特色专业建设”栏目下载,网址:http://tszy.zlgc.edu.cn
http://tszy.zlgc.org,网站联系人:邓捷、吴博,联系电话:010-5858144862025587
三、2010年度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推荐上报截止时间为2010年4月15日,逾期不再受理。联系人:吴志宏、李智;联系电话:010-66097392(含传真)或66097829;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邮政编码:100816
 
附件1: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
附件2:高等学校“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推荐汇总表
 
 
 
 
 
 
 
 
 
 
 
 
 
 
 
 
 
附件1: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任 务 书
 
 
 
       (盖章)       
                       
                       
                           
                       
部委院校□    地方院校□
 
 
教育部 财政部 
二○一○年
 
 
 
 
 
填 写 说 明
 
 
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封面中“项目编号”一栏暂不填写。
4.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项目编号
 
学位授予
门类
 
本专业设置时间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首届毕业生时间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所在院系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出生年月
 
   
 
   
 
所学专业
 
毕业院校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办公:                         手机:                
电子信箱
 
邮政编码
 
学校情况
所在省市
 
学校财务部门
审核盖章
银行开户单位
 
开户银行
 
银行账号
 
 

二、主要参与人员(限填10人)
姓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作
 
 
 
 
 
 
 
 
 
 
 
 
 
 
 
 
 
 
 
 
 
 
 
 
 
 
 
 
 
 
 
 
 
 
 
 
 
 
 
 
 
 
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
单位
承担工作
 
 
 
 
 
 
 
 
 
 
 

四、建设目标
 
 
 
 
 
 
 
 
 
 
 
 
 
 
 
 
 
 
 
 
 
 
 
 
 
 
 
 
 
 
 
 
 
 
 
 
 
 
 
 

五、建设方案
 
 
六、进度安排
 
 
七、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
 
 
八、学校支持与保障
 
 
 
 
 
 
 
 
 
 
 
 
 
 
 
 
九、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金额
(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合 计
 
 
经费自筹项目的经费来源
 
 

十、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意见
 
 
 
 
 
 
 
 
 
 
 
 
(盖章)       主任签字:
 
     
 
 
十一、学校审核意见
 
 
 
 
 
 
 
 
 
 
 
 
 
 
(盖章)     学校领导签字:
 
                                     


附件2:
 
高等学校“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推荐汇总表
 
单位(加盖公章):
序号
学校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负责人
备注
 
 
 
 
 
 
 
 
 
 
 
 
 
 
 
 
 
 
 
 
 
 
 
 
 
 
 
 
 
 
 
 
 
 
 
 
 
 
 
 
 
 
 
 
国家精品课程
一、申报条件
1.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本科课程要求
(1)课程原则上要求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且在本校连续开设了3年以上。
(2)课程负责人为本校专职教师,具有教授职称,且近3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2轮。课程负责人只能是1名,已经是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的不能再申报同类课程。
(3)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要求(附件5)。
(4)课程网站至少提供有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在内)每人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鼓励将课件或全程授课录像上网参评),且必须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制作,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
2.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条件详见《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6);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详见《2010年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附件14)。
3.课程申报负责人要承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引用的课程资源要注明来源,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4. 国家精品课程视为职务作品。凡申请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高等学校和主讲教师将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将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全国各高等学校。
5.课程申报高校要为申报课程提供建设经费,申报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免费开放课程资源,并不断更新上网内容。
6. 我司将对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复核,根据复核情况决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对于2003至2009年的国家精品课程,我司将按年度单独进行复核(复核办法另行通知)。
二、申报限额
今年计划评审产生690门国家精品课程,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和高职课程630门,网络教育课程60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含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的推荐限额见《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附件3)与《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高职)》(附件7),超额推荐不予受理。
鼓励不同种类课程和入选门数较少专业的课程申报。对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门数已经超过4门(含4门)的同种课程(见附件4),今年原则上不再接受申报(大学英语和“两课”部分课程除外)。医药类课程因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对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门数已经超过6门(含6门)的同种课程(见附件4),今年原则上不再接受申报。对与限报课程内容相似的课程严格控制。
三、申报办法
1.各高校可以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申报,但每门课程只能从一个途径申报。
2.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指委以及申报学校分别确定1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联系、组织及材料报送等工作。联系人信息如与上年有变化,请于3月5日前告知教育部高教司(发送邮件至gaojs_lgc@moe.edu.cn,格式见附件11)。
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具体步骤如下:
(1)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省级精品课程中确定拟推荐申报的国家精品课程,将推荐公文(1份)分类报送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
(2)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申报平台上(登录“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作网站”http://www.jpkcnet.com/,点击网页左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中“课程申报”进入后,点击“教育厅/教委申报登录”进入)录入本年度推荐的国家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等信息。
(3)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置有关推荐课程所在学校的申报密码,并告知各相关高校。
以上工作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于3月30日前完成。
(4)各相关高校精品课程负责人设置有关推荐课程申报密码,并通知课程负责人填报。
(5)课程负责人依据所在学校提供的申报密码登录申报平台(点击“课程负责人申报登录”进入)进行填报。
以上工作请课程负责人于4月9日前完成。
4.教指委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请参考《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见附件10)。各高校可根据情况向有关教指委申报(教指委联系人信息已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公布),具体步骤如下:
(1)各教指委在申报平台(登录“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工作网站”http://www.jpkcnet.com/,点击网页左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中“课程申报”进入后,点击“教指委申报登录”进入)上录入本年度推荐的国家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等信息。
(2)各教指委设置推荐课程的申报密码,并告知相关课程负责人。
以上工作请各教指委于4月10日前完成。
(3)4月15日前相关课程负责人依据教指委提供的申报密码登录申报平台(点击“课程负责人申报登录”进入)进行填报。
5.军队院校的国家精品课程主要由解放军总参谋部负责组织评审,报教育部批准后统一发布。不涉及保密的通用课程可通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教指委统一申报,但1门课程只能从1个途径申报。所有公安类课程(公安技术和公安学)由公安部组织评审,只能通过公安技术教指委组织申报。
四、联系方式
高等教育司理工处联系人:龚艳冰
电 话:010-66097821
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处联系人:张 月 林 宇
电 话:010-66096232
邮 箱:gzjpk@moe.edu.cn
地 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邮 编:100816
申报平台技术本科课程联系人:张源
电 话:13851790200
申报平台技术高职高专课程联系人:栾君
电 话:13851799912

附件3: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
附件4:2010年暂停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名单(本科)
附件5: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
附件6: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
附件7: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高职)
附件8:2006-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分专业配额表(高职)
附件9: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
附件10: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11: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信息表
附件12: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
附件13:2010年度省级精品课程汇总表
附件14:2010年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
附件15: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网络教育,2010)
附件16: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信息表(网络教育)
附件17: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网络教育)
 
 
 
 
附件3: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本科)
 
1.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分配表
单位: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
名额
省(自治区、直辖市)
名额
北京
66
湖北
64
天津
30
湖南
50
河北
18
广东
47
山西
17
广西
16
内蒙古
11
海南
4
辽宁
35
重庆
20
吉林
25
四川
46
黑龙江
33
贵州
10
上海
52
云南
13
江苏
70
西藏
4
浙江
37
陕西
43
安徽
30
甘肃
12
福建
22
青海
4
江西
16
宁夏
4
山东
57
新疆
9
河南
2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4
 
 
 
 
 
 
 
 
2.教学指导委员会名额分配表
 
序号
教学指导委员会
配额
1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5
2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4
3
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
4
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
5
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4
6
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
7
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
8
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
9
档案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
10
经济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4
11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4
12
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13
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14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15
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16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4
17
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2
18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5
19
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5
20
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6
21
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3
22
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6
23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24
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3
25
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6
26
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3
2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5
28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29
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6
30
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8
31
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10
32
轻工与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
33
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5
34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35
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3
36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3
37
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
38
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
12
39
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
40
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8
41
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7
42
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6
43
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5
44
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6
45
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5
46
武器学科、航空航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4
47
安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4
48
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6
49
公安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5
5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7
51
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4
5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指导委员会
3
53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
3
54
农林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6
55
植物生产与草业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6
56
森林资源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3
57
环境生态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6
58
动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3
59
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3
60
水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6
61
农林业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6
62
农林经济与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3
63
食品与营养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6
64
医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3
65
基础医学专业与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4
66
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3
67
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5
68
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3
69
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5
70
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5
71
法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72
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73
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4
74
信息安全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3
75
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
3
76
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
3
 

附件4:
 
2010年暂停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课程名单(本科)
序号
课程
已入选数
序号
课程
已入选数
1
财政学
5
44
传热学
4
2
货币银行学
4
45
大学计算机基础
4
3
计量经济学
4
46
电工学
4
4
西方经济学
4
47
电机学
4
5
政治经济学
9
48
电子技术基础
5
6
法理学
5
49
工程流体力学
4
7
刑法学
5
50
工程热力学
4
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9
51
工程制图
8
9
大学体育
6
52
化工原理
5
10
排球
4
53
机械设计
7
11
古代汉语
5
54
机械原理
7
12
文学概论
4
55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4
13
现代汉语
4
56
计算机组成原理
4
14
中国古代文学
4
57
理论力学
12
15
中国古代文学史
4
58
路基路面工程
4
16
中国现当代文学
4
59
数据结构
5
17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5
60
数字图像处理
4
18
大学物理
8
61
数字信号处理
4
19
大学物理实验
10
62
水力学
6
20
动物生物学
4
63
通信原理
4
21
分析化学
5
64
信号与系统
4
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5
65
自动控制原理
7
23
高等数学
10
66
生态学
5
24
光学
4
67
植物生理学
4
25
结构化学
4
68
植物学
4
26
量子力学
4
69
作物育种学
4
27
生命科学导论
4
70
作物栽培学
4
28
数学分析
6
71
病理学
6
29
数学建模
4
72
妇产科学
7
30
数学实验
4
73
内科学
6
31
统计学
4
74
人体解剖学
6
32
微生物学
5
75
生理学
7
33
物理化学
9
76
生物化学
7
34
细胞生物学
5
77
药理学
6
35
线性代数
4
78
财务管理
5
36
仪器分析
4
79
电子商务概论
4
37
遗传学
4
80
管理信息系统
4
38
有机化学
6
81
管理学
8
39
运筹学
4
82
计算机网络
4
40
自然地理学
5
83
审计学
4
41
编译原理
4
84
市场营销学
4
42
材料科学基础
5
85
行政管理学
4
43
材料力学
8
 
 
 

附件5: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
 
1.评审指标说明
(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制定。
(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3)精品课程的评审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确保学生受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重视以下几个问题:①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在教学条件方面,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③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④在教学队伍的建设上,注重课程负责人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学团队结构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
(4)本方案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审指标分为综合评审与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两部分,采用百分制,其中综合评审占80%,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占20%。
(5)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2评审指标及内涵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评审标准
分值
(Mi
评分等级(Ki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20
1-1
课程
负责
人与
主讲
教师
教师风范、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两轮。
6
 
 
 
 
 
1-2
教学
队伍
结构
及整
体素
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青年教师培养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鼓励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参与教学团队。
6
 
 
 
 
 
1-3
教学
改革
与研
教研活动与教学成果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有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成果、规划教材或教改项目;发表了高质量的教研论文。
8
 
 
 
 
 
 
20
2-1
课程
内容
[1]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
10
 
 
 
 
 
理论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能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
实验课程内容(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教学
内容
组织
教学内容
组织与安排
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鼓励开展相关实习、社会调查或其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10
 
 
 
 
 
 
 
20
 
3-1
教材
及相
关资
教材及相关资料建设
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高水平的自编教材);课件、案例、习题等相关资料丰富,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能满足教学需要。
10
 
 
 
 
 
3-2
实践
教学
条件
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
实践教学条件能很好满足教学要求;能进行开放式教学,效果明显(理工类课程能开出高水平的选作实验)。
3-3
网络
教学
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学校网络硬件环境良好,课程网站运行良好,教学资源丰富,辅教、辅学功能齐全,并能有效共享。
10
 
 
 
 
 
教学
方法
手段
 
20
4-1
教学
设计
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能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
8
 
 
 
 
 
4-2
教学
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效果
重视教学方法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12
 
 
 
 
 
4-3
教学
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
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20
5-1
同行
及校
内督
导组
评价
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与声誉
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
4
 
 
 
 
 
5-2
学生
评教
学生评价
意见
学生评价原始材料真实可靠,结果优良,应有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近三年的学生评教数据的佐证材料。
8
 
 
 
 
 
5-3
录像
资料
评价
课堂实录
能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富有热情和感染力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内容娴熟、信息量大;课堂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
8
 
 
 
 
 
特色、政策支持及辐射共享
专家依据《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所报特色及创新点打分。
40
 
 
 
 
 
所在学校支持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得力。
30
 
 
 
 
 
辐射共享措施有力,未来建设计划可行。
30
 
 
 
 
 
 
[1] 根据课程类型,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参照相应要求进行打分。
 
 
 
 
 
 
 
 
附件6:
 
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精神,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高职课程须符合以下条件:
1.申报课程应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详见评审指标);
2.申报课程应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建设,课程负责人以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为主,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组织与实施;
3.课程网站应至少提供有该门课程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
4.申报课程的网上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不超过40分钟)和课程教学录像(不超过15分钟),其中,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以说课为主,包括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实训实习场景等介绍,并附相应文字说明。
 
 

附件7: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限额分配表(高职)
 
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分配
单位: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
配额
省(自治区、直辖市)
配额
北京
3
湖北
13
天津
12
湖南
14
河北
11
广东
17
山西
10
广西
8
内蒙古
2
海南
3
辽宁
7
重庆
5
吉林
4
四川
15
黑龙江
9
贵州
3
上海
7
云南
2
江苏
17
西藏
1
浙江
14
陕西
8
安徽
7
甘肃
2
福建
4
青海
3
江西
7
宁夏
1
山东
15
新疆(含兵团)
4
河南
11
合 计
239
 
 
 
2.各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名额分配
单位:门
序号
单 位 名 称
配 额
1
高职高专生物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
2
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3
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7
4
高职高专资源勘察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
5
高职高专油气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6
高职高专电力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7
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7
8
高职高专自动化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7
9
高职高专机电设备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9
10
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7
11
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12
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13
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14
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
15
高职高专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
16
高职高专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
17
高职高专水资源与水环境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
18
高职高专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19
高职高专轻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20
高职高专服装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21
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5
22
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8
23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24
高职高专餐旅管理与服务类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25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7
26
高职高专表演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27
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28
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
29
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7
30
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31
高职高专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32
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33
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8
34
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35
高职高专其他语言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36
高职高专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5
37
高职高专动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6
38
高职高专林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39
高职高专交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6
40
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7
41
高职高专法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5
42
高职高专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43
高职高专印刷包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44
高职高专矿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3
45
高职高专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46
高职高专能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4
47
高职高专(非涉密)军事训练类课程(解放军总参谋部)
2
48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
70
270
 

附件8:
 
2006~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分专业配额表(高职)
所属大类
配额
余额
2006年已入选课程
2007年已入选课程
2008年已入选课程
2009年已入选课程
农林牧渔
62
15
6
10
13
18
交通运输
64
24
4
14
14
8
生化与药品
42
15
3
7
10
7
资源开发与测绘
28
11
3
4
6
4
材料与能源
34
10
2
5
7
10
土建
79
36
5
11
14
13
水利
16
10
1
3
1
1
制造
139
26
15
33
34
31
电子信息
103
20
14
23
24
22
环保、气象与安全
16
10
3
1
2
0
轻纺食品
48
12
6
9
9
12
财经
85
15
12
17
20
21
医药卫生
46
13
6
5
11
11
旅游
33
13
4
4
8
4
公共事业
30
20
2
2
3
3
文化教育
52
19
8
6
8
11
艺术设计传媒
59
26
2
8
9
14
法律
20
12
2
2
2
2
公安
24
5
3
4
4
8
公共基础
20
12
5
3
1
0
合 计
1000
324
106
172
200
200
 

附件9: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
 
1.评审说明
(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制定。
(2)精品课程评审的依据是《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课程教学录像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3)本评审指标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一级指标一至六项占总分的9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总分的10%。评价等级分为五档,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


2.评审指标及内涵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主 要
观测点
评审标准
分值
评价等级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10
1-1
课程
定位
性质与
作用
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4
 
 
 
 
 
1-2
课程设计
理念与
思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6
 
 
 
 
 
 
 
25
2-1
内容选取
针对性和适用性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0
 
 
 
 
 
2-2
内容组织
组织与
安排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0
 
 
 
 
 
2-3
表现形式
教材及相关资料
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5
 
 
 
 
 
 
教学
方法
手段
 
25
3-1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8
 
 
 
 
 
3-2
教学
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6
 
 
 
 
 
3-3
教学
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6
 
 
 
 
 
3-4
网络
教学
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5
 
 
 
 
 
 
 
20
4-1
主讲
教师
师德、能力与水平
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
10
 
 
 
 
 
4-2
教学
队伍
结构
 
“双师”结构、专兼职比例
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10
 
 
 
 
 
 
 
10
5-1
校内实训
条件
设备与
环境
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
6
 
 
 
 
 
5-2
校外实习环境
建设与
利用
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点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4
 
 
 
 
 
 
 
10
6-1
教学评价
专家、督导及学生评价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优良。
5
 
 
 
 
 
6-2
社会评价
社会
认可度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5
 
 
 
 
 
特色
及政
策支
特色与创新
50
 
 
 
 
 
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措施
50
 
 
 
 
 
 
 
 
 
 
 
 

附件10:
 
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
(试行)
 
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规范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确定联系人
第一条 教指委确定1名国家精品课程推荐申报联系人,具体负责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行政联系、组织及材料报送等工作。请将联系人个人信息报送教育部高教司(本科相关学科教指委报送高教司理工处,高职相关专业教指委报送高教司高职高专处,联系人信息如与上年相同无须再报),其相关信息将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上予以公布。
二、组织申报与评选
第二条 教指委推荐申报的课程必须是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一经推荐,该课程不得另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第三条 教指委应根据学科、专业类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选标准和要求并向社会公布,优先鼓励不同种课程申报,优先推荐体现专业特色与教学改革方向的课程。
第四条 教指委须以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的形式遴选产生最终推荐课程,其中会议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通讯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应为所在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全体成员。评选过程要求公平、公正、公开,被推荐单位的委员一律不得参加评审。
三、报送材料
第五条 教指委最迟不得晚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两周,将国家精品课程推荐公文(公文样式登录“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下载)及其电子文档报送教育部高教司。
第六条 教指委应将国家精品课程推荐公文抄送至被推荐课程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第七条 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公示教指委的推荐课程名单。
第八条 各教指委在申报平台上录入本年度推荐的国家精品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学校名称等信息。
第九条 各教指委设置推荐课程的申报密码,并告知相关课程负责人。相关课程负责人依据教指委提供的申报密码登录申报平台进行填报。


附件11: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信息表
 
 
          (省、教指委、高校)(本科、高职)
 
单位
姓名
部门
职务
电话
传真
手机
电子邮件(必须)
 
 
 
 
 
 
 
 
 

附件12: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汇总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高职)
序 号
课 程 名 称
申报学校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型(本/高职)
所属本科一级学科门类/高职专业大类
所属本科二级学科类/高职二级专业类
 
 
 
 
 
 
 
 
 
 
 
 
 
 
 
 
 
 
 
 
 
 
 
 
 
 
 
 
 
 
 
 
 
 
 
 
 
 
 
 
 
 
 
 
 
 
 
 
 
 
 
 
 
 
 
 
 
 
附件13:
2010年度省级精品课程汇总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科、高职)
 
序号
课 程 名 称
所在学校
课 程 负 责 人
课程类型(本/高职)
所属本科一级学科门类/高职专业大类
所属本科二级学科类/高职二级专业类
姓名
电话
E-mail
 
 
 
 
 
 
 
 
 
 
 
 
 
 
 
 
 
 
 
 
 
 
 
 
 
 
 
 
 
 
 
 
 
 
 
 
 
 
 
 
 
 
 
 
 
 
 
 
 
 
 
 
 
 
 
 
 
 
 
 
 
 
 
 
 
 
 
 
 
 
 
 
 注:本科课程与高职课程分别采用不同的分类体系


附件14:
 
2010年度网络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
 
一、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要兼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本校网络教育中连续开设三年以上,且目前仍在使用;课程学时数不少于30学时,每年至少开课一次,每次选修学生不少于100人。
2.课程负责人的条件与要求:
(1) 课程负责人要由本校教师担任,本科课程的负责人要求具有教授职称;
(2) 课程负责人要具有本课程相同学科的学术背景,且是课程主讲教师之一;
(3) 课程负责人应是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者;
(4) 课程负责人要负责组织课程资源的及时更新和应用。
3.申报课程要求已在网络教育年报年检时上报或已在中国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网进行目录注册,应在学校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上运行并有运行记录,应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网络课件(能够支持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且为学生提供远程教学支持服务。
4.申报课程不得同时申报本科精品课程和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同一课程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门课程;已被评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原则上不能再申报。
5.申报课程被评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后,要保证课程网站畅通,不断更新和维护上网内容,在本校网络教育网站主页显著位置设置链接,免费对外开放。如网址变更需及时报我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备案。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将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投入建设和维护补助经费,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质量办)将对课程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鼓励学校之间利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立学分互认的共享机制。
二、申报限额
2010年度计划评审产生60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试点普通高校每校申报课程最多不超过3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中央电大)及各省级电大参评课程由中央电大统一申报并排序,申报课程共计不超过40门。超额申报不受理。
三、申报办法
1.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具体工作委托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资源办)承担。
2.申报学校确定一名联系人,负责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和申报工作的行政联系、组织及材料报送等工作。联系人个人信息于35前通过电子邮件报我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电子信箱:dce@moe.edu.cn)。
3.申报时间为45415。申报学校登录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网(精品课程申报专栏),据实填写“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和“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申报汇总表”,于截止日期前通过互联网上报。填写申报表时,重要的内容要求举证。同时,以公文格式报我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一份)。逾期将被视为放弃申报。
4.首次登录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网所使用的帐号和密码分别是申报学校联系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的后6位。登录后可以查询到分配给申报学校的多个用户名和密码,可以由课程负责人分别申报。
四、其他
12010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采用网上初评、会议终审、网上公示的方式进行。申报学校要保证申报课程网站的正常运转,保证评审专家可以通过授权审看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源、学习过程及支持服务过程信息等。凡因申报学校原因导致评审专家无法正常浏览课程内容,将视为不具备申报条件,自动放弃参评资格。
22010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要求申报课程在本校网络教育网站主页提供开放的学习资源链接,无需用户名和密码可以直接登录,便于各单位观摩交流。
3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的相关内容可以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页(网址:http://www.jpkcnet.com/)和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网(网址:http://www.cdce.cn)查询。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远程与继续教育处联系人:李平,电话:010-66097822(通信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100816);资源办联系人:李亚春,电话:010-51686477;中国远程与继续教育网技术支持联系人:柳吉,电话:010-598313668014


附件15: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网络教育,2010)
一、评审指标说明
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
2.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资源和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等特点和网络教育特色的示范性课程。课程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符合科学性、先进性的原则,教学组织适合于成人从业人员业余学习和终身学习,遵从网络教育规律,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学习支持服务到位,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和共享的作用。
3本评审指标涉及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教师队伍、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学习支持服务和教学效果等。针对学生业余远程学习的特点,特别强调了教学过程组织和支持服务,强调了学习效果。课程特色重点关注该课程是否体现了网络教育的特点,并通过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教学而使教学取得了切实的效果。
4.本评审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审方案分为综合评审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审占80%,特色及政策支持占20%。前六项一级指标为综合评审部分。
5.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i是各二级指标分值。
 
二、评审指标内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
观测点
评审标准
分值
Mi
评价等级(Ki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教学理念与课程设
 
10
1-1教学指导思想
指导
思想
能够根据远程教育规律、成人业余学习特点、自主学习需要及网上学习支持要求进行教学整体设计
5
 
 
 
 
 
1-2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目标、内容与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
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培养要求及学生层次制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选取学习内容、开发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习活动;合理运用多种学习评价方式
5
 
 
 
 
 
 
教师队伍
 
15
2-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学术水平、教师风范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具有与课程相关的深厚专业背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师德好
5
 
 
 
 
 
2-2队伍结构
人员配置、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技术等人员配置齐全;结构合理
5
 
 
 
 
 
2-3教学研究与从业经验
教学经验、研究成果
主要人员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有相关教学、科研论文和成果
5
 
 
 
 
 
 
教学内容与学习资源
 
24
3-1教学内容
规范性、知识覆盖面、适用性、扩展性
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点覆盖面达到了课程定位的要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符合成人学习者特征;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的资源,形式多样
10
 
 
 
 
 
3-2人机交互
界面设计、文字符号、交互设计
页面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页面信息量适度;文字精炼,表述准确,符号规范;导航清晰、明确,链接深度合理,并为学习提供讨论、交流的论坛,界面访问快捷
7
 
 
 
 
 
3-3技术特征
载体形式、传递方式、技术适当性、遵循标准
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通过一体化设计建设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媒体与技术运用适当、合理;遵循CELTS China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系列等相关标准;
7
 
 
 
 
 
 
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
 
 
16
 
 
4-1学习活动组织
学习目标、多种策略运用、活动指导、活动支持条件
有明确的学习活动目标;能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必要的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帮助;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
8
 
 
 
 
 
4-2学习评价
评价手段、反馈及时性、学习过程记录
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作业、在线练习等多种评价方式,练习题或测试形式多样、题量充足;反馈及时;能记录学习和交互过程,并用于学习评价和教学研究;作业管理规范
4
 
 
 
 
 
4-3实践教学
实践活动组织、实践条件
根据课程要求和具体情况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实践方案或指导建议;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条件,采用信息技术促进实践教学
4
 
 
 
 
 
 
学习支持服务
 
20
5-1支持服务内容
学习支持与技术支持及人文关怀
提供关于课程安排、课程内容答疑、资源使用、教学管理等与学习有关的支持服务及人文关怀
9
 
 
 
 
 
5-2支持服务人员
人员配备
配备素质较高的人员队伍,负责教学辅导、技术支持、学生管理与咨询等服务
4
 
 
 
 
 
5-3途径与保障
学习支持服务的途径、制度、规范性
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有相应的服务保障制度,反馈及时有效;并有服务记录
7
 
 
 
 
 
 
教学效果
 
15
6-1学生反馈
成绩分布、学生对课程的反馈
学生成绩分布及合格率合理;学生通过网络对课程进行评价,评价材料真实可靠,满意度较高
5
 
 
 
 
 
6-2作业评价
学生作业
学生根据课程特点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按时提交作业,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及效果达到教学要求
5
 
 
 
 
 
6-3同行及自我评价
评价、声誉、资源共享
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优秀,自我评价实事求是;有良好声誉;资源在校内或校外实现了共享
5
 
 
 
 
 
特色及政策支持
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选取、资源开发、技术手段应用、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支持服务等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特色明显,效果显著
80
 
 
 
 
 
所在学校支持鼓励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得力
20
 
 
 
 
 
 
 


附件16: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信息表
(网络教育)
 
试点高校名称:             
姓名
部门
职务
电话
手机
电子邮件
身份证
 
 
 
 
 
 
 
 
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联系人信息表请于35日前发至dce@moe.edu.cn
 
 
 
附件17:
 
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
(网络教育)
 
试点高校名称:             
序号
课程
名称
课程
负责人
负责人
单位
课程所属学校
课程
层次
课程
类型
所属学科门类
适用专业名称
课程
网址
访问
账号
访问
密码
 
 
 
 
 
 
 
 
 
 
 
 
 
 
 
 
 
 
 
 
 
 
 
 
 
 
 
 
 
 
 
 
 
 
 
 
 
 
国家级教学团队
 
一、建设目的
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建设内容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
三、基本要求(本科)
1.团队及组成。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3.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获得过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6.运行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能够为高等学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
到目前为止,部分学科(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数量较少或尚未建设。2010年,鼓励该类学科(专业)的教学团队申报本项目。已批准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学科(专业)分布情况将在国家级教学团队网站http://jxtd.zlgc.edu.cn/上公布,以供参考。
四、基本要求(高职)
   1.“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校教学管理覆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推荐、评选步骤与方法
1.2010年评审、资助30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2.教育部委托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照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组织本省(区、市)的推荐工作。有15个以上高等职业院校的省(区、市)应至少推荐1个高职教学团队,有40个以上高等职业院校的省(区、市)应至少推荐2个高职教学团队。各省(区、市)推荐名额见附件18。
3.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2010年3月22日前将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汇总表(电子版)发送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3月30日前将以下纸质材料寄送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1)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汇总表(纸质版一份),见附件19;(2)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一式三份),见附件20或附件21(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推荐表和汇总表可从国家级教学团队主页http://jxtd.zlgc.edu.cn/上下载。
4.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3月21-22日登录教学团队主页,为被推荐的教学团队设定账号,并通知被推荐的教学团队于3月22-29日登录教学团队主页,按照要求报送材料。网上报送材料与寄送的纸质材料内容上务必一致。
5. 教育部、财政部审定立项建议方案,批准立项实施。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邓自洋
地 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学条件处
邮 编:100816
电 话:010-66096925,66097856
网站联系人及电话:邓 捷010-58581448,13901248921
 
附件18:各省(区、市)推荐名额分配表
附件19: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汇总表
附件20: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
附件21: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高职)
 
 
 
 
 
 
 
 
 
 
 
 
附件18:
各省(区、市)推荐名额分配表
 
省(区、市)
名额
省(区、市)
名额
北京
68
湖北
23
天津
10
湖南
12
河北
16
广东
16
山西
6
广西
6
内蒙古
4
海南
2
辽宁
16
重庆
8
吉林
10
四川
19
黑龙江
13
贵州
5
上海
23
云南
5
江苏
29
西藏
1
浙江
11
陕西
20
安徽
13
甘肃
7
福建
10
青海
2
江西
7
宁夏
2
山东
15
新疆
3
河南
10
兵团
1


附件19:
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汇总表
 
推荐部门:                                                            公章)
联 系 人:            办公电话:                 手机:                 E-mail:                 
排序
团队名称
所在学校
团队带头人
类别(本科/高职高专)
学科门类
姓名
电话
E-mail
 
 
 
 
 
 
 
 
 
 
 
 
 
 
 
 
 
 
 
 
 
 
 
 
 
 
 
 
 
 
 
 
 
 
 
 
 
注: “学科门类”栏本科填至二级类,高职填至所在专业;无法归类的特殊团队填“其他”。本表必须用EXCEL制作填写(可从团队主页下载)。


附件20:
 
学科门类(二级类):__________
 
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本科)
 
 
 
 
 
团队名称:
                       
 
 
团队带头人:
                      
 
 
所在院校:
                      
 
 
推荐部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〇一〇年一月

填 表 说 明
 
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9年12月31日。
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出生年月
 
参加工作
时间
 
政治面貌
 
   
 
   
 
最终学历(学位)
 
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高校教龄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联系地址、邮编
 
办公电话
 
移动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
 
 
 
 
 
 
主要学习、工作简历
起止时间
学习工作单位
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名
 
 龄
 
参加工作时间
 
最终学历(学位)
 
 业
 
高校教龄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根据人数复制、填写)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6年以来)
课程名称
授课人
起止时间
总课时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级别
时间
 
 
 
 
 
 
 
 
 
 
 
 
 
 
 
 
 
4.教学改革项目:
(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论文(著)题目
期刊名称、卷次
时间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项目名称
经费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2.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情况
 
 
 
 
 
 
 
 
 
 
 
 
 
 
 
 
 
 
 
 
 
 
 
 
 
 
 
 
 
 
六、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七、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八、评价、推荐意见
 
教务部门评价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学科专业:
手机:
电子信箱:
(负责人信息将进入专家库,请勿填写公用邮箱)
 
 
学校推荐意见
 
 
 
 
 
 
(公章)
校长(签字)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附件21:
 
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高职)
 
 
 
 
 
 
 
 
团队名称:
                      
 
团队带头人:
                      
 
所在专业:
                      
 
所在院校:
                      
 
推荐部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〇一〇年一月
 
填 表 说 明
 
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带头人负责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成果等,截止时间是2009年12月31日。
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简介(申报理由)
 
 
 
 
 
 
 
 
 
 
 
 
 
 
 
 
 
 
 
 
 
二、团队组成
1.团队成员。本专业教学团队共  人(含团队带头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   人,占   %,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   人,占   %。
 
学校专任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序号
姓 名
出生年月
学历
专业技术职务
职业资格
高校教龄
企业经历或工作年限
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基本信息一览表
 
序号
姓 名
出生年月
学 历
专业技术职务
职业资格
所在单位
从事的技术领域/工作岗位/从业时间
讲授的课程(学时/年)及承担的主要工作
 
 
 
 
 
 
 
 
 
 
 
 
 
 
 
 
 
 
 
 
 
 
 
 
 
 
 
 
 
 
 
 
 
 
 
 
 
 
 
 
 
 
 
 
 
 
 
 
 
 
 

2.团队带头人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
 
高校教龄
 
最终学历(学位)
 
专业
 
企业工作年限
 
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
 
职业资格
 
社会兼职
 
联系地址、邮编
 
办公电话
 
移动电话
 
电子邮箱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
学习、工作单位
学习、工作内容及岗位
 
 
 
 
 
 
 
 
 
 
 
 
 
 
 
所承担的团队建设、管理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三、人才培养情况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开发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教学计划总学时
 
顶岗实习时间
 
学校专任教师授课总学时及比例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总学时及比例
 
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途径与方法
 
 
 
 
 
 
 
 
 
 
 
 
 
 
 
 
 
 
 
 
 
 
 
 
 
 
 
 
 
 
 
 
 
 
 
 
 
 
3.教学改革及成果
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省级以上获奖情况
时间
奖项名称及等次
获奖者
颁发部门
 
 
 
 
 
 
 
 
 
 
 
 
 
 
 
 
 
 
 
 
 
 
 
 
 
4.团队所在专业毕业生情况
毕业生人数
 
首次就业率
 
主要就业岗位
 
专业对口率
 
毕业生在机关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首次就业比例
 
毕业生在私营单位首次就业比例
 
(注:请将上表复制后分别填写07、08、09三年的本专业毕业生情况。)
毕业生社会评价及主要事例
 
 
 
 
 
 
 
 
 
 
 
 
 
 
 
 
 
 
 
 
 
 
 
 
 
 
 
 
 
 
 

四、技术服务情况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服务对象
主持人
完成情况及成效
 
 
 
 
 
 
 
 
 
 
 
 
 
 
 
 
 
 
 
 
 
 
 
 
 
 
 
 
 
 
 
 
 
 
 
 
 
 
 
 
 
 
 
 
 
 
 
 
 
 
 
 
 
 
 
 
 
 
 
 
 
 
 
 
 
 
 
 
 
 
 
 
 
 
 
 
 
 
 
 
 
 
 
 
 
 
 
 
 
 
 
 
 
 
 
 
 
 
 
 
 
 
 
 
 
 
 
 
 
 
 
 
 
 
 
 
 
 
 
 
 
 
 
 
 
 
 
 
 
 
 
 
 
 
 
 
 
 
 
 
 
 
 
 
 
五、团队建设规划(含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六、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
 
 
 
 
 
 
 
 
 
 
 
 
 
 
 
 
 
 
 
 
 
 
 
 
 
 
 
 
 
 
 
 
 
 
 
 
 
 
 
 
 
 
七、评价、推荐意见
 
教务部门评价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专业:
手机:
电子信箱:
(负责人信息将进入专家库,请勿填写公用邮箱)
 
 
 
学校推荐意见
 
 
 
 
 
(公章)
校长(签字)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一、申报范围及限额
2010年计划立项建设15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面向所有普通本科院校申报,“211工程院校申报课程不超过2门,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申报课程不超过1门。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均可申报,教学运用的外语为英语。
每位教师最多参与申报1门课程。
2007-2009年已立项建设的课程不再参加申报。
二、申报要求
(一)申报课程应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至少已面向两届学生开设,修习该课程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双语教学效果良好。
(二)申报课程的负责人要有1年以上(含1年)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的经历。应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结构合理、外语和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优良。鼓励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来华进行双语教学工作。
(三)申报课程除按要求填报项目申报表外,还须提供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践(实验、实训、实习)指导、试卷及参考答案、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以及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成员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
(四)除教育部资助经费外,申报课程所在学校应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提供配套经费。
三、申报办法
采取函报与网络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申报。有关高等学校应在319日前(以寄出地邮戳为准)将书面材料及光盘寄至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书面材料需一式两份并加盖学校公章),收件人:张秀芹,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C10层,邮编:100120
报送材料包括:
(一)书面材料
1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见附件22);
2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联系人信息表(见附件23);
3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见附件24);
(二)光盘。内容包括:
1.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录像采用rm格式,不超过100MB);
2.附件22、附件23、附件24的电子文档;
3.其他所有上报材料的电子文档。
各申报课程的负责人应在3119日期间登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网站)中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栏目: http:// sy.zlgc.edu.cn http:// sy.zlgc.org,网上填写申报表和其他材料,并提供课程网站链接网址。
附件22、附件23、附件24的电子版可在质量工程网站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栏目下载。
四、联系方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联系人:朱蓓蓓,电话:010-66097859
函报与网络申报联系人:张秀芹、邓捷,电话:010-5858220358581448
 
附件22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
附件23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联系人信息表
附件24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
附件25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体系


附件22
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汇总表
学校盖章:
称(中文)
称(英文)
课程负责人
课程类别
所属专业
专业代码
开设
学期
姓名
电话
E-mail
 
 
 
 
 
 
 
 
 
 
 
 
 
 
 
 
 
 
 
 
填表说明:汇总表须加盖学校公章;课程类别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所属专业代码可参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9年版)》;所有栏目均为必填项。

附件23
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联系人信息表
 
单位
姓名
部门
职务
电话
传真
手机
E-mail
 
 
 
 
 
 
 
 
 
 
 
 
 
 


附件24
 
 
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建设项目申报表
 
 
所属学校(加盖公章)
课程名称(中文)                   
(英文)                   
                 英语                  
     □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教育部 财政部 
○一○年一月


 
一、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空缺项要填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开设学期是指在教学计划中的开课学期。
五、    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出生年月
 
最终学历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所在院系
 
学科专业
 
通信地址
 
邮编
 
研究方向
 
1-2
教学
情况
近两年来授课、教学研究情况
1-3
学术
研究
近两年来科研情况
1-4
外语
水平
双语
教学
国外学习经历;双语教学经历(含课程名称、学时数、学生数、开设时间)
1-5
获奖
情况
近两年获奖情况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2-2
主讲
教师
情况
除课程负责人外的其他主讲教师情况简介(国外学习经历;近两年来授课、教学研究情况)
 

3.课程描述

3-1本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
3-2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3-3教学方法、手段(举例说明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
3-4考核(考试)方法
3-5教材(含双语教材使用与建设;扩充性双语资料使用情况)
3-6网络资源(含网络硬件环境,网上资源名称列表、网址链接及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3-7 教学效果(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两年的学生评价分数及评语;课程负责人教学录像要点)

 
4.课程建设规划

4-1 本课程四年内的建设规划(含课程网站建设规划)
4-2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来华授课计划
4-3所在高校鼓励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及实施情况

5.说明栏

 

 
附件25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体系
 
一、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说明
1.本指标为专家评审双语课程总体质量而设计,旨在精选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促进双语课程建设,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2双语教学是指将母语外的另一种外国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类课程教学,并使外语与学科知识同步获取的一种教学模式。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融外语与学科知识教学于一体,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鲜明特色和辐射推广作用。
3.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评审要引导教师注重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双语教学水平;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注重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与教材;注重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和直接使用外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注重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4.本指标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评估指标采用百分制记分。
5.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评审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评估标准
分值
Mi
评价等级(Ki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25
1-1
课程
负责
教学水平、学术水平
教学经验丰富
5
 
 
 
 
 
学术造诣高
5
 
 
 
 
 
外语水平、双语教学经验
有一定的国外学习经历、外语水平高
5
 
 
 
 
 
双语教学经验丰富
5
 
 
 
 
 
1-2
课程组成人员
整体结构
双语课程教师梯队结构合理
5
 
 
 
 
 
 
20
2-1
教学
理念
教学理念与课程目标
教学理念先进、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
5
 
 
 
 
 
课程目标定位合理
5
 
 
 
 
 
2-2
教学
内容
 
教学内容
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5
 
 
 
 
 
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且不低于中文教学标准
5
 
 
 
 
 
教学
方法
手段
 
15
3-1
教学
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
能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及双语教学需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5
 
 
 
 
 
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外语水平提高和学习能力发展
5
 
 
 
 
 
3-2
考核
方法
考核、考试方法的使用
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双语教学实效。
5
 
 
 
 
 
教学资源
 
15
4-1
教材
及相
关资
外文教材及参考资料的建设与使用
选用优秀外文新教材(含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或国内高水平的自编教材)
5
 
 
 
 
 
提供了适量、丰富的外文参考资料或资料清单
5
 
 
 
 
 
4-2
网络资源
网络软硬件资源建设与应用
网络硬件环境通畅,网上教学资源丰富,并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
5
 
 
 
 
 
 
15
5-1
学生
评教
学生评价意见
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结果优良
5
 
 
 
 
 
5-2
录像
资料
评价
课堂实录
外语发音准确、表达流利、语速适当,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0
 
 
 
 
 
政策支持
 
10
学校支持鼓励双语课程的政策措施得力
10
 
 
 
 
 
 


附件二
2010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等额推荐分配表
 

类别
高校名称
等额推荐数
备注
省级重点建设高校
厦门大学
4
 
华侨大学
3
 
福州大学
4
 
福建师范大学
3
 
福建农林大学
3
 
福建医科大学
3
 
福建中医学院
3
 
集美大学
3
 
漳州师范学院
3
 
小计
29
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3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3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3
 
黎明职业大学
2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2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2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2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2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2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2
 
小计
25
合计
54

 
 
 
 
 
附件三
2010年度省级教学团队等额推荐分配表
 

类别
高校名称
等额推荐数
备注
省级重点建设高校
厦门大学
2
 
华侨大学
1
 
福州大学
2
 
福建师范大学
1
 
福建农林大学
1
 
福建医科大学
1
 
福建中医学院
1
 
集美大学
1
 
漳州师范学院
1
 
小计
11
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2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
 
黎明职业大学
1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1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1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1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1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1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1
 
小计
14
合计
25

 
 
 
 
 
附件四
2010年度省级“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等额推荐
分配表
 

类别
高校名称
等额推荐数
备注
省级重点建设高校
厦门大学
2
 
华侨大学
1
 
福州大学
2
 
福建师范大学
1
 
福建农林大学
1
 
福建医科大学
1
 
福建中医学院
1
 
集美大学
1
 
漳州师范学院
1
 
合计
11

 
版权所有©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闽ICP备150097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