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要走自己的路

发布时间:2013-09-24浏览次数:12048

   无论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还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都是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对于新建一个学校是可行的。然而,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办学的历史和积淀,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今天,中国的一批大学包括高职院校,已经具有和国外高水平大学以及高职院校平等对话的实力。但是,建设一流高职院校不但要有心气,还要有底气。那就是要走适合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校长要有理念。

  在走访20多所高职示范院校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理念的重要性。很多校长将“在校内形成被大家所接受的理念”作为自己影响这个学校最重要的工作。这起码是大学里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网上传得比较多的一个说法是说我提出了中山大学的三个核心理念:“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善待学生”。有必要更正一下。一是,作为校长,我不比哪一个学校的中层或是教师聪明;二是,一个核心理念的产生,不在于是谁提出的,关键是有多少认同度。

  访谈中,我感到每个学校,各自都有内涵不同、与该校传统更加贴切的理念表达。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原齐齐哈尔职业学院)院长曹勇安提出三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路;坚定不移地走政校合作、校企合一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去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规律。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本科新衣穿在身,我心依然是职教心”。虽然该校已升为本科,但能坚持定位很不容易。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要紧扣经济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要更直接地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学校的定位要随着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而改变。

  第二,要重视大学文化氛围的营造

  大学里的文化是培养人最重要的方式,现在网络已经非常发达,学生需要的知识差不多在网上都能得到,那为什么还要来大学读书?因为大学对学生的培养并不仅限于课堂,国外有校长甚至认为,对学生的培养只有10%是在课堂内完成,另外90%是在课堂外、学校内完成的,所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取代。

  素质教育主要靠养成,通过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引领。大学文化的内涵是动态的,每个时代的主题不一样,提炼大学精神也应不断赋予新的含义。高职院校要将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结合和融通,提倡企业文化,但不能将企业文化简单地嫁接在大学文化之上。

  另外,一个好的行政文化甚至决定了大学的学术文化和整个文化氛围。行政从属于教学和科研,建立一种和谐的行政关系和服务体系是办学的前提。行政人员尤其要尊重别人、欣赏他人;一所大学对行政序列中不同位置的干部要有不同期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

  第三,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要找准定位。

  高职院校是百花齐放。在调研的高职院校中,有面向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也有为国家级新区提供人力支持的;有立足产业园区的,也有联系东南亚的;有瞄准国家重装产业的,也有定位在生活美上的;有打造城市高职的,也有立志成为整个区域农业科技龙头的。

  针对不同的高职院校的服务目标,高职院校应该做相关的科学研究。例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就把科研作为对老师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高职的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短板。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的“高”不仅仅在于技能的“高”,更应该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特征。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要体现在技术服务和生产创新上,要注重服务于行业和区域,主要落实在创新上,包括管理规范创新、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应服务于行业和区域,争取横向课题为主。同时,高职院校科研要为地方服务,尤其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做到以上三点,需要更多的实干家,校长要珍惜发展的大好机遇,运用好现有的权力。同时,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需要在“人”上多下功夫。

  “双师型”师资队伍或双师素质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在职培养”是建设“双师型”队伍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氛围,另一方面,更多地把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去。教师跟企业的人员有了感情、共同语言,对企业的情况更加了解,不仅能参与到企业的科研中,还能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打通渠道。

  教育不一定要遵循木桶原理,高职院校要关注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处理好避短与扬长的关系。作为大学,应该有更多的模块供学生选择,不同模块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生可以选择能发扬自己长处的模块,找到适合自己的毕业通道。同时,高职院校还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我相信,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不论是校长还是其他行政管理干部,不要让困难影响做事的心情,要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为学校发展献力献策。

(作者:中山大学原校长)

版权所有©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闽ICP备15009711号